7月21日,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姜姗以《毛泽东诗词里的党史》为题,精选品鉴毛泽东8首著名诗词,在诗句中深学细悟百年大党的光辉历史,给公司全体员工讲述了一堂别开生面、诗意盎然的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党课,为汇达公司党史学习教育大讲堂画上了一个诗意圆满的句号。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回首橘子洲头的万山红遍,坚守住共产党人的初心忠魂。在姜姗同志的带领下,全体员工首先学习了《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作于1925年,国共两党统一战线确立,革命运动风气云涌的时期。时年32岁的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并以双重党籍的身份在9月参与了国民党“二大”的筹备工作。这年深秋,他在去往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途中经过长沙,重游橘子洲并写下了这首词。面对秋日的清爽景象,他热情讴歌自然之中充满生机的自由生命,并油然而生出一种天地之间的担荷意识,一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使命感。“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深刻地刻画了共产党人面对种种困难挑战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也预示着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走出困境的历史必然。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再忆娄山关处的苍山残阳,无悔一段雄关漫道从头越的壮丽人生。《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作于1935年2月,正是遵义会议后红军二渡赤水的过程中。1931年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先后粉碎了敌人的四次围剿,但因博古、李德先后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开始战略转移。湘江一役后,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充分肯定了毛泽东等在领导红军长期作战中形成的战略战术基本原则。“四渡赤水”战役中,中央红军在三个月间六次穿越三条河流,转战川贵滇三省,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围剿之间,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姜姗同志倡议全体员工,要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为自我激励,不断弘扬共产党人不畏挫折、欲图奋起、踌躇满志的革命精神,时刻以革命先烈的崇高理想、奋斗精神、不朽功勋洗涤思想、净化灵魂、提升境界。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薪火相传长征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毛泽东于1935年9月下旬写下了《七律·长征》,正是红军战士越过岷山,长征即将胜利结束的前夕。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姜姗同志讲述到,相比于《忆秦娥·娄山关》中的紧张氛围,《七律·长征》中更多地体现出喜悦心情、革命的浪漫主义、乐观主义情怀,是一种共产党人经历百死千难之后,回望艰辛时的洒脱豁达,以及从中而来的人生自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上,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尤须弘扬伟大长征精神,知重负重、攻坚克难,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无私无畏的精神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中国共产党从南湖红船出发,历经百年洗礼。从橘子洲头的慷慨激昂到井冈山上的众志成城,从娄山关时的生死攸关到岷山雪尽处的豁然开朗,从北国千里的惟余莽莽到南京钟山的虎踞龙盘,从横渡长江的闲庭信步到重上井冈的壮志凌云,“迈步从头越”的决心,“不怕远征难”的乐观,“还看今朝”的豪迈,“正道沧桑”的自信,深深铭刻于我们伟大的党百年历史之中,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公司本部全体员工在主会场参加党课学习,广州分公司全体员工通过视频连线方式在分会场参加。
|